招生信息 | |||||
项目类别 | 全日制,非全日制,非全日制,非全日制, | 学制 | 2年,2年,2.5年,2.5年, | 是否接受调剂 | 否,否,否,否, |
是否开设提前面试 | 是,是,是,是, | 招生人数 | 625 |
||
学费 |
全日制全球:21.8万元;非全日制综合精英:24.8万元;非全日制金融投资:28.8万元 |
||||
奖学金 | 特别奖学金:全额;联考奖学金:一等奖8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 预面试奖学金:一等奖6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全日制、在职、全球奖学金:一等奖6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GMAT奖学金: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奖助金:1万元 |
||||
历年分数线 |
2018年: 分 2017年: 分 2016年: 分 |
||||
历年招生数据 | 年份 | 报考人数 | 实考人数 | 录取人数 | 录取比例 |
2018年 | 1450 | 1305 | 650 | 44 % | |
2017年 | 1209 | 605 | 50 % | ||
2016年 | 1162 | 1005 | 500 | 43 % |
625
全日制全球:21.8万元;非全日制综合精英:24.8万元;非全日制金融投资:28.8万元
特别奖学金:全额;联考奖学金:一等奖8万元、二等奖3万元、三等奖1万元;
预面试奖学金:一等奖6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全日制、在职、全球奖学金:一等奖6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
GMAT奖学金:一等奖5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奖助金:1万元
年份 | 报考人数 | 实考人数 | 录取人数 | 录取比例 |
2018年 | 1450 | 1305 | 650 | 44 % |
2017年 | 1209 | 605 | 50 % | |
2016年 | 1162 | 1005 | 500 | 43 % |
特色项目
可享受应届毕业生打分落户政策;
有充足时间深入学习、实习实践,转行几率大。
来自国际一流商学院师资教授以及大型跨国企业高管组成教学团队,致力于提升学员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学习方式
学制:2年
周一至周五白天
课程设置
特色项目
上课时间灵活,满足在职学生工作学习安排;
多种选修模块方向,实现个性化定制培养需求;
丰富的校友和同学网络,共享上财品牌价值。
学习方式
学制:2.5年
周六、日两个白天或周一至周五两个晚上,另加周六或周日的一个白天
特色项目
共享“创新创业+财经金融”特色校友网络,成就奋斗价值;
丰富俱乐部活动,聚力企业发展及企业家精神塑造;
整合体验式培养模式,集课堂教学、企业参访、实战操练、行动教学为一体,提高实践能力。
特色项目
加设金融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拓展管理广度同时专注金融深度;
由行业领袖组成实践导师团队,关注学员职业发展;
以金融创新学习为主导的海外学习模块配备,掌握金融实务操作的精髓。
学习方式
学制:2.5年
周六、日两个白天或周一至周五两个晚上,另加周六或周日的一个白天
课程设置
核心课阶段(两种方式任选)
上海财经大学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1921年,随着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设国立东南大学计划的实施,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郭秉文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任教务主任。 1932年独立建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1950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教育部领导,现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上海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学校占地818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截至2017年9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043人,现有各类在校生20419人,其中全日制15159人。从学生分类看,本科生8041人,硕士生6053人,博士研究生1166,学历学位留学生826人。
百年来薪火相传,上财人铭记'厚德博学、经济匡时'之校训,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了数以万计的财经管理和相关专业人才。学校正在为成为国际知名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使命】 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精神,富有创造力、决断力及组织力的卓越财经人才。以“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为人才培养规格,促进学生“素质、知识、能力、体格”全面发展。 探索真理,促进知识创造和知识传播。
致力于发挥多学科特别是财经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崇尚学术自由,推动学术进步。 匡时济民,参与公共服务,引领社会发展。致力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用先进理论、思想和文化,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思想库、人才库、信息库作用。
传承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理念】 面向社会、求真务实、立德树人、经世济国。 【战略】 坚持现代化战略。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核心,不断提升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设施的现代化水平。 坚持国际化战略。以国际化建设为路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坚持信息化战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持续提升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实现知识管理和知识共享。